感动为明人物推荐——初中部七年级三班何瀛娜老师
成长的快乐,教育的幸福
孩子长到11岁,从5岁读小学至今,参加的家长会和学校的家长开放日,似乎已经记不清究竟有多少次了。而唯独在北大附中为明实验学校的那次,让我记忆深刻。
因为平时一直忙于工作,给予孩子的关心和陪伴非常少。所以,开放日那天我刻意放下手头的工作在学校待了十几个小时。从第一节课一直到晚自习,我都在。哪怕是静静地坐在教室的角落,哪怕是静静地观察她和同学们上课的状态,哪怕是当孩子的眼神与我交错时给她一个温暖的笑容,我都不曾离开。这样做,既是想更进一步地了解她,了解她的老师她的学校,了解她所处的环境,也想让孩子切身地感受到来自于妈妈的关心和爱。
当课程上到下午第二节之后,疲惫的我,由衷地对女儿说:“哎呀!妈妈好累哦,比上班还累。你累不累?”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妈妈,我不累!你没看到我很快乐吗?”那一刻,在女儿的脸上,我的确看到了她的开心和满足。而也就在那一刻,我从心底里欣慰于自己当初的选择。
在我的朋友中,基本上孩子都已经读到初高中,甚至大学。每每听到他们念叨起自己的孩子,无外乎两个字:辛苦。的确!有很多人调侃地说:现如今,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不是农民工,而是学生。虽然家长爱自己的孩子,看着他们的辛苦也非常心疼,但残酷的竞争又让家长不得不去逼迫自己的孩子不停地学习。
而听到从女儿嘴里说出的:“快乐”的词汇,从她脸上看到的与“快乐”有关的表情,都让我在感动之余,更是踏实。
曾经,我和先生在商量孩子的前程,考虑到她的生涯规划时,先生就说道:“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戴着厚厚的镜片,背着重重的书包长大。”而我也不愿意她的纤纤细指一伸出来可以看到因为写字而留下的厚厚的老茧,我不愿意她的眼神里有疲惫有无奈,我不愿意一个青春少女整个状态像个小老太太。
是的!相比较孩子的分数和学业来说,我更愿意她能健康、快乐。
现在的孩子,缺的不是物质的东西,而是精神层面的尊重。当我们尊重了孩子的选择,放弃了所谓的重点中学而让她读了这所学校之后,我发现,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她身上的阳光气息也越来越浓。
作为成年人,能够有一份发自内心喜爱的工作,有理解自己的同事有支持自己的上司,混在职场就是幸福。同样的道理,孩子读了自己喜爱的学校,身边有和自己玩得好的同学,有自己喜欢的老师,这个,就是成长中的幸福。
而说到尊重,就不能不说孩子身边最亲近的人——老师。因为是寄宿生,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甚至比父母还要大。
现在的小朋友,在很多时候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对人对事,都有着自己的判断。对老师的喜爱当然也就会影响到他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
我的女儿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内敛的孩子。多数时候,她是安静的。尽管她比班上的同学小一岁左右,但她十年的寄宿生涯又让她有着比较深沉的思想。也许,她的不悦不会表现出来,但她的喜好一定会写在脸上。
当初,女儿参加班长竞选时是很犹豫的,我对她说:“你去问问老师嘛,听听老师的意见。”后来,女儿对我说:“老师讲了,要积极参与。即便不成功也是一次很好的展示。老师还说,要全力以赴认真对待,只要你努力过了,你就不会后悔。老师还说,过程比结果重要,过程可以让我们成长……”这些话,在孩子看来就是鼓励,而在我看来,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感悟呢?
之后的每个周末,女儿回到家中,总会时不时地告诉我们:Amanda生病了,嗓子都哑了。Amanda有孩子的,好像也是个女孩儿。Amanda今天哭了,可能她心情不好。Amanda好辛苦哦,可我不知道怎么替她分担,妈妈,怎么办?……
这一句句话语,满满的都是一个11岁孩子对老师的关心,更是老师用平时点点滴滴的付出换来的。如同载什么苗结什么果一样,每一次的付出都是会有回报的。
记得我小的时候,三年级转学到一所新的学校,还没去之前就听到我妈对我爸说:“听说那个学校好嘞,老师管得好严,又凶。”知道么?那个时候的我特别恐惧,特别害怕。我想象中的老师,长着一张修道院的脸,看谁都跟欠了他八辈子的钱一样。在那个年代,无数的家长都认为:老师对学生就应该使劲儿地严厉。仿佛越是厉害的老师就越是好老师,那会儿就根本没有“温情教育”这个词儿。其实,有时候,他的自尊心被伤害,他的自信心被打压,那么,孩子的提升空间一定被制约了,他的能量一定被压抑了。
记得在初二时,我写了一篇作文参加学校的作文比赛。可是,我的语文老师却在作文本上给了我一个大大的问号。当我问到为什么时,老师说:“你从哪儿抄的?”这句在她看来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让我瞬间泪如雨下。也许,她一辈子也不会想到她的想当然,毁了一个孩子的“作家梦”,让那个喜欢看书写作,喜爱文学的孩子发誓不学文科。
记得参加初一年级的家长会那次,何滢娜老师把孩子们几个月来在学校生活学习军训的照片做成了PPT展示了出来,配乐她用了一首歌——《我们都是好孩子》。这首歌其实我很熟悉,也会唱。但在那样的一个场景听到,却是与往常不一样的感受。或者说,这首歌让我眼眶湿润,百感交集。
看过一本书,说中国人的教育方式是习惯用“食指”。从小,当孩子做了在我们眼中是错事儿的时候,下意识地我们都会用食指指着他说:“诶?你怎么能这样呢”“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作为成年人,可能没人喜欢别人用食指指着自己说话,孩子当然也是如此。工作中,领导的一句肯定,都可以让我们有种被认可的鼓励,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我们不能这样呢?为什么我们不能把食指换成拇指给自己的孩子呢?
曾经听过中学部刘云主任的一次关于家庭教育问题分析的课,里面有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没有孩子的成长”。很多人都说:孩子在逐渐地长大,我们在逐渐地衰老。其实,我更愿意这是一次共同成长的经历。当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回忆是属于我们共有的,当孩子喜怒哀乐的记忆里是有爸爸妈妈的存在的,当父母与自己的孩子能够分担风雨分享阳光,即便孩子离开了我们外出求学或是工作,这些回忆都可以随时让我们感受得到彼此的温暖。
如果说,家庭是土壤,孩子是树苗,那么,老师就是修枝剪叶的园丁,老师还是杀虫的农药和生长的肥料。所以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老师更是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我很庆幸,我的孩子选对了学校,也幸运地遇到了好老师——何滢娜。
七年级三班夏坤仪家长 张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