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家庭教育经典案例四
成功家庭教育的经典案例
【编者按】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生命艺术。针对需要我们教育的孩子,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如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何让我们的孩子阳光、自省、进取,本刊将在接下来的几期连载20余个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以飨正在苦苦寻觅家教秘笈的家长朋友,希望能够对大家带来一些启发。(连载,上接第7期)
9.中国软件大王与他的山村母亲。
您打开电脑准备打字时,第一眼看到的往往就是屏幕上闪烁的WPS(中文文字处理系统)图标。您知道它的发明人-中国软件大王求伯君与他的山村母亲的故事吗?
艰难度日 供子读书1964年11月20日,求伯君出生在浙东天姥山区一个偏僻、贫瘠的小山村-西山等。与一代代在贫困中煎熬的祖辈一样,小伯君在贫困中一天天长大。饱受饥寒的母亲蔡德钦虽然没有文化,但却固执地相信文化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她见小伯君聪明伶俐,发誓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也要送他去读书。于是,不满7岁的小伯君就在许多孩子羡慕的目光下背起书包上学了。
为了替小伯君积攒学杂费,蔡德钦在昏暗的灯光下纺线织布;在烈日炎炎下拔草养兔;日子窘迫,家里连锅都揭不开时,她让伯君的弟妹去挖野菜;最困难的时候,她甚至还到县城讨过饭。
12岁那年,求伯君不负所望,以第一名的成绩升入中学。但乡中设在离家4公里外的秦岩村,要翻山涉水,每天还要自带中饭。路远不怕,但每天的饭却让蔡德钦犯了难。为了不让小伯君挨饿,蔡德钦想出个办法:每天天不亮,她趁全家人还未起床,就开始熬粥,把米在锅里煮一会儿,等米稍化开时,从锅里捞起干的米饭,盛到伯君的饭盒里,让他带去当中饭,然后往锅里放些马铃薯继续煮,全家人当早饭吃。一次,求伯君的大弟长君起得特别早,看见蔡德钦正往伯君的饭盒里盛米饭,就埋怨母亲:让大哥天天吃干饭,我们每餐喝粥汤。蔡德钦连忙拿起几个煮熟的马铃薯塞在长君的口袋里,叫他不要叫嚷,以免弟妹们听见了难受。
后来,蔡德钦把伯君的几个弟妹都唤到跟前,讲明了自己的打算。二弟长君发誓说:“阿妈,我一定听你的话,拔草不偷懒!”三弟锡君说:“妹妹年纪小,我会多做些的。”穷人家里出孝子,蔡德钦多日满布愁云的脸绽开了笑容。伯君知道家里供他读书很不容易,更加努力拼搏。功夫不负有心人,1980年求伯君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工程专业,从此与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
名人,在未出名之前,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只身闯荡独领风骚坐落于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在我国计算机领域独领风骚。步入大学的求伯君很快迷上了电脑,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时时有创造的冲动。大学三年级时,他牛刀初试,为学校图书馆开发了图书管理系统软件,获得成功。他写信回家报告这一好消息,家人回信鼓励他继续努力,品尝到成功喜悦的求伯君对电脑更加痴迷了。
毕业后,求伯君分配到河北省徐水县仪器厂做统计工作,但那时的他早已立志于电脑软件开发。两年后,年轻的他放弃了户口、工资和人事关系,带着自己花了九天九夜研制出来的、以家乡西山等村村名命名的“西山高级文字打印系统”只身赴京。某公司视西山软件为至宝,马上出价2000元买下,并诚邀求伯君加盟。求伯君不满足于自己取得的成绩,有意开发文字处理系统WPS。幸运之神又一次惠顾了他:香港金山电脑公司总裁张旋龙慧眼识珠,看中了他的才华,三顾茅庐将他请到了珠海。
求伯君凭着一台386电脑,单枪匹马地投入了WPS的开发。青少年时代的苦难培育了求伯君坚毅不屈的性格,他废寝忘食地工作,困了就趴一会,饿了就吃方便面,像一台超负荷的机器般日夜不停地工作。一年中他三次因肝病不得不住进医院,但即使在生病住院的日子里,他也强烈要求医院允许他把电脑搬到病房里接着干。
1989年上半年,WPS1.0终于面世了。几乎在一夜之间,WPS成了电脑的代名词。之后,几经改进,WPS的软件销售排行榜上稳居前列。“首都青年科技企业家之星”、“广东省杰出青年”……各种荣誉纷至沓来。求伯君一举成名了!那一年,他才25岁。
天之骄子,反哺情深。成名后的求伯君依然是个孝子,他念念不忘养育了他的父母。参加工作后,不管收入多少,他每月都给远在山村的父母寄钱,并捎去自己的问候。1995年,求伯君正在为开发新软件殚精竭虑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从家乡传来:父亲患胃癌住院了。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在他头顶炸响,他匆匆安排好工作,火速赶回老家。
求伯君赶到医院,见到面容憔悴的父亲和病床前一脸焦急的母亲,他一把攥住父亲的手久久说不出话来。父母亲劳累了一生,还没来得及把他们接到身边享享清福啊!求伯君决定把父亲转到大城市医院做手术,可医生告诉他,老人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宜远行。求伯君只好征得母亲的同意,忐忑不安地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手术中,医生发现父亲的癌细胞已扩散,守候在门外的求伯君知道后心情异常沉重。父亲出院后,为了最大程度地延长父亲的生命,求伯君将父亲接到珠海进行化疗。他自己恪守孝道,妻子李娜也跑前跑后忙个不停,每天都精心烧好饭菜送到医院给父亲吃,照顾得无微不至。
经过一段时间化疗,父亲的病情渐渐稳定了。老人牵挂着家乡,急着要回去,小两口只好遵从父亲的意愿。谁知父亲回去不久病情又恶化了,医生再三暗示其恶化程度已不可逆转,但求伯君仍竭力主张找大医院、名医生,无论花多大代价也不放弃。家人相信千里之外的唐山有一位气功师能妙手回春,父亲也想去唐山,求伯君明知道气功大师根本“没戏”,但还是送父亲去了。途经北京时,他和母亲一起搀扶着父亲游览了仰慕已久的天安门。
在伯君夫妇精心的照料下,父亲心满意足地度过了最后的日子。父亲去世后,伯君夫妇把母亲接到珠海,让她在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中安享晚年。
今天的求伯君已是天之骄子,但他仍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既不讳言寒门出身、少年贫困,也从不摆老总架子。他忘不了青少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忘不了老家山村的山水,每年清明节,他总要与母亲一起回家看看。
10.卡尔-威特的教子理论。
卡尔-威特的儿子小卡尔,是 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8、9岁时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然而,谁会相信,这样一个禀赋极高的孩子出生后并未表现出怎样聪明,相反却被认为是痴呆儿。奇迹的发生全在他父亲的教子有方。卡尔-威特有一套被世人称为金典的早期教育理论,一百年来使许多人受益,造就出无数个不同凡响的人物。为了您孩子的未来,也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在此将卡尔-威特早期教育的金典内容向你介绍。教育儿子先从母亲开始历史上的伟人都拥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母亲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潜代的作用。如果母亲只关心孩子的健康,而忽略孩子的品德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那就是错误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卡尔-威特说,小卡尔的母亲勇敢和快乐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儿子,使儿子后来步入社会时使遇到困难,也无所畏惧,永不失望。卡尔-威特认为,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作法有失天性。催逼会毁灭天才生下来就具备高超禀赋的孩子,再施以高明的教育,孩子的前途是不可估量的。但父母对天才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父母往往只着眼于孩子的天赋,而不注重全能的培养。对孩子要求过高,施加压力过大,这样做多半使孩子半途而废。 3. 儿童潜能递减法则儿童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遵循递减法则的,如果从一出生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他的潜在的能力就可能达到100度。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施以最优秀的教育,他的潜能也只能达到80度。而从10岁开始,不管教育方法怎样好,潜能也只能达到60度。也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潜在的能力实现得就越小。不要让孩子的精力只用于消化卡尔-威特说,孩子出生后的头半个月,我们坚持定时给他喂奶,喂水,使他的生物钟一开始就形成规律,直到他能吃饭后,两顿饭之间仍然只许喝水不许吃别的,免得他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总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脑。如果让孩子的精力只用于消化,那么大脑就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愉快是健康的关键孩子生活的周围环境,如果气氛阴郁,孩子必然会消化不良,身体不健康。因此,孩子居住的房间从最初起就应该是令人心情愉快的。卡尔-威特说,天气晴朗时,我们经常把孩子带到田野里,让他眺望绿色的原野。天气好时经常让他在屋外睡觉,以便接受阳光沐浴,呼吸新鲜空气。在婴儿睡觉时,我们决不把它裹得紧紧的。每天都坚持给孩子洗澡、按摩手脚,这样即能发展他的触觉,以能促进血液循环和肢体的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