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银发不服老,为明学校来指导——特级教师杨汉潜老师指导高中语文教研活动侧记
虽然年近80满头霜发,却精神抖擞风采依旧;虽然退休20年,却退而不休,活跃在贵阳市各个学校的讲台上教室里;一句“尘满面,鬓如霜”让人哀婉凄凉热泪盈眶;一声“大江东去”,却又中气十足豪情万丈。这,就是把高中语文教学当做自己终身事业的快乐老太太,贵阳为明国际学校高中语文教学指导,贵州省语文特级教师杨汉潜老师。
10月19日下午,杨老师早早的就来到学校,在办公室里,把今天要听课的课文仔仔细细地研读起来。等我们下午到办公室,杨老师已经到了一个多小时了。汗颜哪!
第一节课是郭歌老师的《中国建筑的特征》。郭老师从作者、作者父亲、作者夫人说起,很自然而饶有兴趣的引入了课题。郭老师的课堂结构严谨,线索清晰: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结构内容,用了10分钟;对九大特征的分析概括用时9分钟;图片欣赏及让学生讨论“文法”“词汇”“可译性”用时10分钟;小组讨论文章语言的简洁、严密、生动、形象,用时10分钟;最后用1分钟总结和布置作业。郭老师这堂课,学生活动丰富,老师指导精炼,很好地把“6+1”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融入了自己的课堂,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和“学思结合”的精神,达到了“三备两研”的目的。杨老师对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认真倾听,及时笔记。还不时的把课文翻到学生回答的页面,仔细阅读,圈点勾画。整整一节课40分钟,没有一丝一毫的放松。
第一节课听完,到办公室喝了口水,都没有坐一下,就急忙赶到高三3班,听杜林老师的课。杜老师今天上的是复习课。复习长句变短句。她从头一天的作业导入,然后用简洁的语言给长短句下了定义。给学生总结出了三条长句变短句的方法,并用例题加以说明。这个环节用了16分钟。在学生总结后,马上是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做当堂说。由于前面的分析很到位,学生掌握的情况非常好。这个环节用时17分钟。剩下的时间讲了短句变长句及课堂练习。整节课,环节合理,重点突出,讲解深入浅出,训练安排合理,是一堂成功的高三复习课。杨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认真负责地记着。不时戴上眼镜看白板,又取下眼镜作记录。一节课下来,她比学生记得还多,还要忙碌。
回到办公室,杨老师对两位老师的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预习有深度,学习目标设置适当,语言干净简明,分析点评到位,学生活动丰富,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杨老师也毫不客气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语速稍快,学生思考的时间少了;填空式的提问多了。杨老师特别关注学生回答问题语言的规范性、严密性、条理性和清晰度。她强调,关注和训练学生回答问题的规范性、严密性、条理性和清晰度,其实就是在训练学生的答题习惯,训练的是学生的语文思维。杨老师的这个观点,让我们耳目一新,又不得不佩服之至。送走杨老师,我们只能说:杨老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