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弟子职》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摘要:《弟子职》是我国第一部学堂守则,收于《管子》第五十九篇。弟子职第一章阐述了德育思想,接下来的章节中叙述学生日常生活中如何将这些德育准则和实际生活中的的具体运用,最终实现对学生的德化教育。弟子职中的德化教育对我们今天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弟子职》;德育;现代价值
《弟子职》是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学堂守则,郭沫若认为:《弟子职》篇当是齐稷下学宫之学则,故被收入《管子》书中。”[1]是我国最早的校规学则,文中富含丰富的德育思想,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出了全面要求。全文分为九章,从对学生提出道德要求到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规范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将“修德”作为育人之本,它的德育思想对今天的德育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一、《弟子职》中的德育思想
《弟子职》一文中富含丰富的德育思想,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提出了全面要求,主要体现在:
(一)立志教育
自古以来,我国历代教育家就非常重视“立志”教育。所谓“志”, 即“心之所之”,指意志、志向,包括思想态度。尤其汉代以后,教育家不仅十分重视立志,而且把立志与勤奋、成就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规律性的认识:立志而后勤奋,勤奋而后有成。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说:“君子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孟子也曾说到:“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就曾明确指出:“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又如明代王守仁说:“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未笃也。”都强调了从学者必先立志而后有成的道理。朱熹甚至将立志视为如同人需要吃饭那样重要,强调“立志要如饥渴之饮食”有了志向再加以努力,一定可以达到先贤们所向往的至高境界“圣人”。
《弟子职》首章便阐述了“立志”的重要性。篇中指出:“志毋虚邪,行必正直。” [2]“志毋虚邪”中的“志”即志向,也可称作为“理想”。“理想”分为长期、短期;也可分为崇高、庸俗的理想,《弟子职》的立志教育,即是端正的,正确的人生态度。文章明确的提出了“立志”教育是一切学问的根本,也是人生的根本,只有在志向的指引下,生活才会有意义,生命才会绽放光彩。
“立志”教育是《弟子职》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教学内容,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在毕业生典礼上对毕业生提出的几点希望中谈到:“方向比学习重要”,方向即是志向,与《弟子职》中的“立志”遥相呼应,可见《弟子职》对现代“立志教育”仍具有积极意义。
(二)环境教育
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因,二是外因,虽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主导因素,但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古人认为,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多是在周围环境综合影响下形成。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孟子是“环境教育”中的一个典型,即“孟母三迁”。孟子本人也十分重视环境教育的作用,他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如同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孟子•所染)一个人成长成什么样的人,完全出于后天的习染,任何人只要经过努力,都可以成为贤人。
《弟子职》强调学生要保持整洁、规律的生活学习环境:“夙兴夜寐,衣带必饰,朝益暮习,小心翼翼”。要求弟子服饰洁净整齐,坚持早晚学习。学生有了规律的作息时间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会心无旁骛的学习知识,达到求学的最佳心境。青少年性情未定,若能抓住时机培养,肯定可以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三)行为教育
政治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又要教导学生将自身的知识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在出来,实现知行合一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国家历来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弟子职》篇二至九章,分别详尽列举了早作执事、受业、应客、侍食、餐、洒扫、执烛、服侍先生寝息和温习功课等8个方面的具体事宜。在具体的生活学习中,严格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要做到恭敬礼让,通过规范言行为来达到教人育人的目的。
《弟子职》中所阐述的教育思想即“寓教于行”,将道德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弟子职》文中写到:“少者之事,夜寐早作,既拚盥漱,执事有恪。摄衣共盥,先生乃作。”[3]沃盥彻盥。拚正席,先生乃坐。出入恭敬,如见宾客。意思是说,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和有规律的生活作息秩序,保持一个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从学者要创设一种肃穆恭敬的学习氛围,尊师敬师,维护师道尊严。道德教育寓于日常的起居举止中,使学生的言语、行动都有所遵循,有所依仰。《弟子职》这种寓教育于生活之中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值得借鉴学习。
二、《弟子职》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弟子职》是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堂守则,被收入《管子》一书中,《汉志》将本篇列入《孝经》类,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卷十收入《弟子职》,可见其重要价值,当然《弟子职》的德育价值仍然对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立志”教育应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线。“立志”教育是《弟子职》中处于首要地位。志而后勤奋,勤奋而后有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说,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自己,那么他可以成为医生、艺术家、科学家,但是成不了一个伟大的人,只有站在全人类的高度考虑问题,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而他正是这样做的,所以最终他成为了无产阶级的导师。毛主席离家去求学时给他父亲的诗中写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毛主席在这里写出了自己的伟大志向,最终成就了一番伟业。我们周总理小时候也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最终他成为了我们的开国总理。从这些伟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的出一个结论,凡成大事者,必先立其志。
今天我们中国人已经面临严重的信仰危机问题,如何化解,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的文明已经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我们
必须严肃的反思我们的文化,并进行中西文明的交流与嫁接。解决信仰危机问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学校的教育,靠学校的“立志”
教育的培养,靠的是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养。
鉴于此,要将“立志”教育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的主线,共产主义信念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将立志教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去,时时处处,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将“立志”教育摆在各学科教学之首,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二)“环境教育”应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环境教育”是《弟子职》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育“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一个人降临在世上后,就开始在一定时空中生活,这种时空就构成了一定的环境,环境的优劣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的成长产生影响、熏陶、感染和制约作用,人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
和谐的教育情境,优良的班风学风,有效的激励机制,浓郁的教室文化氛围,师生间的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风貌是学生创造志趣、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得以有效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良好环境的营造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外在条件,环境教育狭义的将是学校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构建,但事实上环境教育远远不止这些,它还包括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内容。孟母注重给孩子以环境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对于人成长的巨大影响,甚至于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难能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孟母就开始了环境教育的实践。
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环境,二是制度文化环境,三是精神文化环境。
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的表层面,一般包括校园建筑、校容、校貌、教育教学设施等。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的载体和物质标志,是实施创造教育、环境育人的物质基础。如学校主体建筑物上镶嵌突出创造教育的校魂、校风、校训;校门口建起富有创造感召力的大型壁画和雕塑;校园内树立有关创新及创造的名人名言语录牌;校园甬路两侧设置写有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字样的路灯、灯箱;教学楼走廊和教室里悬挂世界著名科学家、文化名人的画像和科学名言录;等等,都会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制度文化是校园环境的中层面,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等。它是学校开展创造教育的制度保证,是创造教育研究与实验不断深化的前提和保障。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体系健全、结构合理、年富力强、富有创造精神的领导班子,选拔和培养一位创造型校长和一大批创造型教师,构建有利于创造教育实施的评估机制。
精神文化是校园环境的观念层,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思想意识、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校风教风、精神风貌等。它是创造教育环境创设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创造教育的精神动力,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隐性课程。这就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在过程中洗礼,在参与中创造;这就需要建立领导与领导、教师与教师、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师德、师魂、师艺、师风建设,培养良好的师德,浇铸可敬的师魂,训练精湛的师艺,倡导良好的师风,营造全校上下和谐民主,奋力竞争,共同创造的良好氛围。
(三)“寓教于行”应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教育的目的,而养成教育是非常注重实践教育的。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弟子职》二至九章,分别详尽列举了早作执事、受业、应客、侍食、餐、洒扫、执烛、服侍先生寝息和温习功课等8个方面的具体事宜,将这些行为习惯融入到生活中去了。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最简要的方法就是将道德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如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可以开展“今天我当家”、“记住父母的生日”等实践教育活动 ,让学生跟着父母做家务,既体验了生活,又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使他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达到道德品质上追去高尚,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上,学会自主,让父母少操心;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让父母称心。这样将孝敬父母教育落实到具体活动之中,既加强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又增强了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管子•弟子职》蕴含着丰富的的德育思想,为我国德育教育留下了一笔璀璨而又极具生命力的文化遗产, 值得每个德育工作者去深思和借鉴。
参考文献:
[1][2][3]周瀚光.管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91、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