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玉只需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记小学部“我爱读书”演讲比赛
九月二十八日下午,我校小学部高年级围绕语文组“读书节”主题活动,开展了“我爱读书”演讲竞赛.经过角逐,六一班吴蕊赤,五一班李依林同学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演讲铿锵起伏,表达优秀获得了一等奖。此次活动历经“动员,写稿,竞赛”三个阶段,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动前期,在搜集资料,撰写竞赛稿件的过程中,学生们感悟到了多读书,读好书的益处,后期的演讲竞赛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搭建了口才训练的平台.活动中呈现出的:学生说话口齿不清,含糊其辞、无重点,缺中心、语言干瘪无感染力、语言逻辑混乱,演讲态度扭扭捏捏等问题更提示我们:口才是人类重要的交际手段,是必备的素质之一,必须花大力气培养!
借用白居易先生一句诗: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偷换其中几个字改为:试玉只需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使其内涵成为:辨别一块玉石的优劣,最多需要三日,但是,要培养出一个伶牙利齿,能说会道,侃侃而谈、头头是道、条理清楚,且能引经据典,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让人信服,滔滔不绝如江河日下,连绵不绝似巍巍群山的辩才,没有个几年辰光,不经历个几载春秋恐怕不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可是得狠狠地费一番功夫的。由此,培养辩才之不易,历时之长可见一斑。辩才既是口才,若问口才有何重要?答曰:从古至今,只有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能言善辩者,方能纵横捭阖,恣意驰骋。
“舌战群儒”的故事想必大家不陌生,军事家孔明先生在辩论中攻守从容,曲尽事理,详陈事实,机动灵活,详答老辣者,略对浅薄者,挥挥洒洒,左右逢源,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娴熟的论辩技巧令人折服,堪称经典。《晏子使楚》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春秋时期,齐相晏子,长不满六尺,其貌不扬,却头脑机灵,善于辞令,工于外交。奉命出使楚国时,晏婴面对着自恃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留下很多经典智慧的辩言——“出使狗国,故走狗门”、“贤肖有别,不肖故使楚”、“橘生淮南则为橘,移于淮北则为枳”等言辞,让不可一世的楚王哑口无言,自取其辱……星驰的“九品芝麻官”想来大家也多半看过。主角“包大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最终练有所成,练得舌绽莲花,哄得树上的鸟儿成双对,骂得水里的鱼虾到处“飞”……最终包大人辩才无敌,智斗贪官,为民伸冤,成为了一代青天……历史上诸如此类的雄辩家还不是凤毛麟角,是代代辈出。
就现代生活中而言,口才在涉外交流中更是非常重要的。结识新友、托人办事,涉案诉讼,公关谈判,到国际外交,不辱使命,都离不开出众的口才。可见,有好的口才,小到可以齐家顺事,大到可以安邦治国平天下。当然,也有个别天生木讷却笃志坚行终成大事者,但却是鲜见的。
看来,学校提出“课前两分钟演讲”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这个活动着眼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与其在头脑中的映射能力,实际迁移运用的能力,语言的逻辑组织能力,自信心与勇气等等方面的培养,正是为学生今后能拥有优秀的辩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教师,应该深深体会到“口才”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的重要影响。所以,培养口才应该从现在抓起,从每一堂课抓起。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才呢?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是很重要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强学生的内在修养,激励他们博览群书,获取大量的知识。多读书可以使人明事理,广心胸,增见识,长才干,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可以增加词汇量,通晓语言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这样在交流甚至辩论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不至于因紧张而张口结舌,木讷而不知所言了。作为教师,应该以课堂为主要阵地,要抓住学生每一次发言,交给方法,帮助他调整思维,调理逻辑,从说通顺开始,逐步要求把话说正确,说具体,说丰富……只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孩子们定也能出口成章,字字珠玑。
各师各教,路就在脚下,培养辩才的方法千千万,还需靠我们自己一步一个脚印的去探索和发现。当然,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自身条件,因材施教,努力寻找更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更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这是必须的。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老师们,请为了我们的学生都能侃侃而谈,都能说会道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