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最难的是“色难”
【荐读人语】:后天九月初九,正是重阳佳节。“九九”谐音“久久”,表达的是晚辈对老人的美好祝福。关于敬老,学校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看望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给他们讲学校的趣事和自己的进步;编写“家庭小报”,发给大家族里的各个小家庭,其中不仅是传递自己家里的事情,更可以采访、撰写家族老人,让老人更有自豪感;等等。这里推荐的关于孝道的两篇小文章,所述内容不仅仅对于孩子是教育,对于我们已为人父母者亦或有益。——荐读人:徐扬华
孝敬父母,最难的是“色难”
有位老太太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儿子刚谈崩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生硬的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间好好呆着,别到处乱串!”母亲解释说:“我在找个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子脸色很臭,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夜晚12点,老母亲便从七楼跳下了。
儿女有条件很容易做到给父母买车、买房,但是最难做到的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过,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如果你流露出你的蔑视、厌恶和不耐烦,那一刻所谓孝心,也就无从谈起。
有人认为,买房子、请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顺父母。其实,物质上给父母的享用,这是低层面的“孝”;而高层面的“孝”,应该表现为对父母精神上的敬重和感情上的安慰。
“色难”难在何处?难在很难有一颗恭敬的心,难在没有一个谦和的态度。于是“色悦”成了衡量一个人孝心的道德标尺。就是说,经常对父母微笑,经常敬重地对待他们,关心他们的精神生活。每天真诚地看着母亲的眼睛,跟母亲交谈几分钟——不嫌弃,不抱怨,想对母亲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始终和颜悦色对待父母,经常夸夸老迈的父母,他们就会像小孩子一样,被你“哄”得开开心心的。
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这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体现一个人的素养。可现实中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又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天给父母一个“好脸色”,关键是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
真心爱父母,应该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发出微笑,让他们感到快乐、幸福。你也许还没有为人父母,但今天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将来你的子女也将怎样对你!
孔子“色难”命题的现代问卷
《论语•为政篇》有这样一段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确实,比较起来奉养父母容易,但是要细心、精心、尽心地奉养就不容易了,而要永远和颜悦色地奉养就极其不容易了。这一段的译释,可以参见笔者在后文的解读。这里要说一个有趣的话题,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一个命题“色难”,今天却有人去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现代人孝行中的“色难”怎样了?这篇材料不长,却是值得一读的好问卷。
调查显示,100位老人见到后辈儿孙时,有91人表情愉悦,面带微笑;有5人显得很平静;有4人面带期待与希冀。而100位儿孙遇见长辈时,有46人板着面孔,显得冷淡,脸色难看;有41人平淡无情,无动于衷;只有13人笑脸相迎,问寒问暖,情意融融。
以上调查数字,不一定十分严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一个严峻的家庭与社会问题。
这项调查缘于孔子有关“色难”的论述。当年,孔子在回答子夏关于孝道的问题时,就哀叹过“色难”,指责子孙们对老人孝心不足,脸色难看。哪曾想,几千年过去了,晚辈们对长辈依然“色难”,且有加重的趋势。
也难怪,随着独生子女成为家庭的户主,一方面要承受社会竞争的压力,又要承担双方老人赡养的重任,真有点不堪重负;“色难”就更加难免。有专家指出,一般来说,当今供养老人吃穿并不难,难在对老人的精神抚养上。
其实,克服“色难”并不难。常回家看看,为老人端上一杯热水,陪老人坐坐,多一些问候,多一些笑脸——如此而已。关键是要心怀感恩之情,多想想长辈们的付出和哺育之恩。那样,就会将敬老之风形成习惯,形成自觉行动。全社会都要大力提高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意识,作为一门功课,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孔子的理念告诉我们,孝不只是赡养父母,能够赡养父母只是低层面的要求。
譬如今天我们养宠物,大家对宠物一片爱心,买饲料,给宠物洗澡,甚至还用上沐浴露、海飞丝、潘婷什么的。天冷了,还给它做一个棉套子,还定时陪着宠物遛街、散步。宠物生病了,赶紧送宠物医院。有人这样尽心照顾宠物,还真赛过了照顾自己的老父母、公公婆婆。但是这是养动物,养宠物,你能说是孝吗?孝,不仅是“养”,还要尊重,要敬重。这“色难”就是一大考验。
关于《论语》“色难”,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这样解释:“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一说,是承顺父母的颜色,如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之说:“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后来的人就把子女和颜悦色奉养父母或承顺父母颜色称为“色养”。
我们服侍父母,不顾劬劳,能够事亲尽“色养”之孝,那么就由“食养”层面提升到“色养”层面了。
不过读了那份答卷后,笔者还思考这样的问题:两千五百年的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古人连做梦都想象不出来的地步了,比如人类可以飞入太空、登上月球,但是人性进步了吗?
“色难”,是不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技术的进步而变得越来越容易解决呢?两千五百年后人们的孝心是否也随着种种思想教育、文化水准、学历、学位、文凭的提高而提高了呢?当一些人还认为《孝经》在现代社会里是毫无价值、古代的孝子孝女都是封建旧社会的愚民产物,那么面对这一份答卷,或许大家都会感到一些沉重吧。
孔子说孝不只是奉养亲人父母。孝有三个层面,而养亲人父母是最低的层面。《礼记•祭义》说:最高层面的是“大孝尊亲”,尊敬亲人;其次是“弗辱”,不让父母遭受耻辱;最低层面的就是,“其下能养”。因此有“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