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能手机远离中小学生
【荐读人语】:第十四期亲子共读选录了两篇短文,一篇是广为流传的《令人震撼的墓碑》,讲述的是与我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类似的人生哲学;另一篇是初二(3)班夏坤仪的爸爸妈妈共同推荐的《让智能手机远离中小学生》,谈及孩子们的敏感话题“手机”。换一个角度,如果仅从培养孩子“思辨能力”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两篇文章进行多角度辨析,也就是美国人常说的所谓“批判性思维”“批判性阅读”,我们完全可以得出多元化的结论。比如,网友对于《令人震撼的墓碑》评述就完全不一致,有的赞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正人先正己”,有的批判说这分明是在宣扬“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别试图改造社会,别造反,要有奴性”。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立思想。
我常常喟叹,中国基础教育“标准答案”和高等教育“60分万岁”害人不浅,一代代孩子为经典作注,记忆一些其实没有标准答案的历史、政治、语文文稿,背诵一些未必正确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通过“题海战术”学会一些公式和定理。真正的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探究精神与独立思想。再次欢迎各位家长、学生将您收藏的文章或感悟发给我929738119@qq.com,让我们一起探讨有意思的问题。(徐扬华)
让智能手机远离中小学生
慕毅飞
昨天有一条央视新闻,说湖北十堰一个17岁的中职女生,实习结束,应约去和同伙聚餐,她借了同伴的手机,边走边玩,过一座桥,一脚踏空,掉入没有护栏的深坎,经抢救无效死亡(2013年10月14日央视网)。桥居然没有护栏,这当然是个问题,但手机无疑也是一个诱因,如果不是玩手机,很难想象一个大姑娘会在大白天摔入深坎。
还是手机。2013年10月6日,河南渑池高中校领导当着全体师生及家长的面,集中砸毁数十台学生的手机,因为这些学生把手机带进了考场(10月10日《楚天都市报》)。而在开学之初,学校就跟家长签订过协议,不许学生把手机带到学校。砸毁手机,显属不当;但家长让孩子带手机进校,更是违约在先。如果联想到此前发生在江西抚州的弑师案,惹祸的也是手机,就因为老师收缴了学生的手机,学生才愤而刀刃老师的。禁止学生带手机的学校,早就不在少数。有的学校甚至如安检似的在校门口查验学生是否带有手机,如临大敌。
中小学生真的需要手机吗?若要跟父母保持联系,校园有公用电话;为了不让学生带手机,有些学校甚至在教室放置公用手机。若要用手机查资料,能查到该查的,也能查到不该查的,利弊其实掺半。手机可以游戏,有可能让学生玩得天昏地暗;手机可以发短信、刷微博、听音乐,许多学生一边做作业,一边插着耳塞,时不时停下来回复短信,看看微博;有些学生还会用书挡住手机,专心致志地看网络小说。只要你发现学生眼睛不看黑板,十有八九盯着的就是手机屏幕。手机还能让学生熄灯以后在被窝里继续忙碌,对此,家长和老师几乎没有监管办法。
无论是不是素质教育,让学生潜心读书,都应该是基本要求。现在诱惑太多,潜心读书难度很大。智能手机给中小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诱惑,对于那些自制力不强的中小学生来说,这简直就是无可抵挡的诱惑。跟手机的魅力相比,绝大多数的老师讲课,更不用说几乎所有的作业和考试,都肯定相形见绌。
关于中小学生该不该用手机的争论,估计少不了。但不争的事实是:学习用不着手机,手机无益于学习。套用一句老话:爱你的孩子,请给他买手机;害你的孩子,请给他买手机。给你一句忠告:为了健康成长,请中小学生远离手机。如果商家能开发一款只有电话单一功能的学生手机,也许能让中小学生不妨一用。
刚写好文章,见到一条来自重庆的新闻,有个家长因读中学的儿子沉迷于玩智能手机成了近视眼,后换普通手机,儿子视力好转,于是他联系校长表示愿出资40多万元把全校学生的智能手机换成非智能的。(2013年10月15日《东方早报》)因为在这位家长看来,智能手机对中学生的危害“用罄竹难书形容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