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主题《风筝》第二阶段研究学习
针对三四年级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进行到了第二阶段,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同学们对风筝的历史文化知识以及风筝的制作方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风筝在中国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墨翟制作了木鹞,后来经过工匠鼻祖鲁班大师的改良后产生了木鸢,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鸢应运而生,人们在纸鸢上加上哨子,其鸣如筝,因此叫做风筝。风筝在唐宋时期逐渐风靡,成为了美好生活和安定和平的象征。
了解了风筝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关联之后到了大家最兴奋的时候:
学习风筝的种类样式:风筝的样式多种多样,大致可以分为吉祥、喜庆、长寿、求福等几大类,多以动物图案呈现。
了解风筝的制作工艺:风筝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制作而成。传统的中国风筝工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扎”即要达到对称,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糊”即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绘”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扎绑”扎绑骨架是制作风筝的基础工艺,大体可分为选料,加工,绑扎等几道工序。选料:绑扎之前需选料,通常用来扎制风筝骨架的材料有毛竹,藤白木条,芦苇和云杉木条等。
制作风筝:学习了风筝的制作工艺之后同学们都积极地备好材料,准备一显身手。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我们也学学古人把我们的理想寄托在扶摇而上的风筝上,期待着更加美好的诗和远方。